市信访局:持续擦亮“银川多民族社区居民亲如一家”品牌
银川市信访局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和深化“银川多民族社区居民亲如一家”品牌,聚焦党建引领、为民解难、依法治理,创新民族地区信访工作方式方法,探索了一条具有银川特色的信访矛盾化解新模式,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巩固民族团结根基贡献了积极力量。

一、聚焦党建引领,以“红色引擎”凝聚民族团结进步合力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各方面。强化组织领导。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写入单位“三定”规定,制定《全面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工作方案》,形成“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科室齐抓共管的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格局。强化党员教育。将党的民族政策理论列入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干部理论学习、支部“三会一课”重要内容,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讲专题党课,邀请银川市委党校教授作专题辅导,组织党员干部参观银川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西夏博物馆等教育基地,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深刻领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强化宣传引导。积极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十进”活动,结合《信访工作条例》宣传月活动部署,持续发挥支部“阳光信访直通车”党建品牌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组织全市各级信联会议成员单位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深入宣传党和国家民族政策法规,积极营造人人珍视民族团结、人人维护民族团结、人人争做民族团结典范的浓厚氛围。

二、聚焦为民解难,以“民生温度”铺就民族团结进步幸福路
秉持“把来访群众当家人、把群众来信当家信、把群众问题当家事、把群众工作当家业”的服务理念,高质高效解决群众诉求,切实为各民族群众排忧解难。优化平台提服务。依托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实现政法、公安、信访等部门数据互联互通,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全量受理、联合处置群众矛盾纠纷,让群众“少跑路”。建立简易事项“1357”工作模式(1个工作日内收件对接、3个工作日内准确交办、5个工作日内跟踪督促、7个工作日内告知受理),信访事项平均办理时限压缩至25.3天,初次信访事项一次性化解率提高至98.6%。治重化积解民忧。扎实开展领导干部包案化解重复信访积案专项工作,对全市592件重复信访积案落实153名市县领导及部门负责人包抓化解,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头接访下访,对疑难复杂和“三跨三分离”事项提级攻坚,全市592件重复信访积案化解573件,化解率96.8%,工作成效得到区、市领导肯定,积案化解“四个一”做法经验在全区推广。靶向发力破难题。从各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投入3.57亿元资金推动化解一批“骨头案”“钉子案”,兑付征地拆迁补偿款9450余万元,解决3500余户群众征地拆迁信访问题;通过“先证后票”“证缴分离”“先证后诉”等方式,打通兴庆区唐华苑、金凤区满城熙园等项目办证路径,切实提升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聚焦依法治理,以“法治保障”厚植民族团结进步土壤
深入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助力“法治强市”建设,让各族群众的每一项诉求都有人办理、每一项诉求都依法推进,让法治银川成为各族群众放心、暖心的城市名片。创新机制筑根基。打造1598“塞上枫桥”银川信访法治品牌,全面推进“五个法治化”,打通信访工作法治化“路线图”。创新建立的“一重点两重复双交办”化解机制、“纪检监察+信访”工作机制在全区推广。为防止信访事项“空转”,建立首登负责制、办理尽责制、联动担责制、督查追责制“四项机制”,确保各类信访事项依法有序运转、形成工作闭环,让法治成为化解矛盾、守护民生的“金钥匙”。强化整治促规范。针对“应受理而不受理、应办理而不办理、应追责而不追责、应查处而不查处”等问题,举办业务培训班5期,成立信访业务规范化评查专班,常态化开展集中评查和交叉互评,完善“人工评查+智能评查”双评查互补机制,每日对系统智能评查结果进行核对,每季度开展1次信访业务规范化建设评查。通过自查、互查、抽查,倒逼提升法治化水平。访调对接解心结。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成立信访事项人民调解委员会,推动人民调解与信访工作协调联动。聘请退休法官、律师以及善作群众工作的人民调解员入驻信访大厅现场调处信访问题,由律师援引法律知识耐心讲解,退休法官、人民调解员依据经验开展调解,推动信访事项化解实现“事心双解”,用实际行动赢得各族群众的信任和理解,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7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