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检察“枫桥12309”:预防化解矛盾纠纷 描绘和谐新“枫”景
近年来,从群众来信件件有回复,到推行公开听证解开当事人法结、心结,再到把矛盾化解在首办环节、实质性解决群众的合理诉求,银川市检察机关坚持和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的关切,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
件件有回复 让检察承诺“一诺到底”
银川市检察机关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处理好每一封来信、接待好每一次来访、化解好每一个矛盾。全市检察机关秉持“办信也是办案”的原则,像办案一样办好每一件群众信访。
2022年10月的一天,40岁的水果批发店主张某与顾客争吵撕拉时导致自己肋骨骨折、腿部韧带受伤。因证据不够扎实,公安机关尚未立为刑事案件。张某想不通,来到永宁县检察院哭诉。第三检察部主任杨玉婕和同事耐心疏导释法。张某的情绪慢慢平复,频频点头,感谢检察官的认真倾听和耐心讲解。
“其实,接访工作并没有什么高深莫测的秘诀和招数,只要从内心深处真正重视、情同此心,把信访群众当家人,把群众来信当家书,件件回复就能做到,就能做好。”6月12日,杨玉婕对记者说,她一直记挂着张某的案子,今年4月,张某一案被立为刑事案件。
治理之道,莫要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银川市检察机关以“求极致”的工作方法兑现着“群众信访件件有回复”的承诺:在接访过程中严格落实“听清、问明、记全”六字工作要求,梳理甄别清楚群众诉求,及时指明解决方式和途径。对群众的信访事项能当场答复的当场答复,不能当场答复的采用“电话+短信+书面”组合答复方式,做到应回尽回、能回尽回。穷尽措施办好群众诉求。对群众诉求既重视回复的及时性,更注重回复的实效性,坚持实事求是,依法解决到位,不让程序空转,不让群众空盼。创新推进“只访一次”工作机制。三年来首访息诉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对于化解难度大、疑难复杂的信访积案,上下级拧成“一股绳”,开展联合化解。对于信访诉求交织,涉及多部门的,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加强与公安、法院等相关责任单位的信息互通,协调配合实现化解矛盾的最大公约数。
释放“头雁效应”让关键少数发挥关键作用
“信访人遇到的难题就像挡在门口的石墩子,我们检察机关只有将石墩子搬开,信访人所反映的问题才有可能推进。”采访中,银川市人民检察院负责人说。
银川市检察机关推行院领导包案以上率下,以“头雁效应”激发“群雁活力”。银川市检察院先后制定印发了《处理群众来信工作规则》《12309检察服务中心“绿色通道”》《检察长接待日制度》《院领导包案办理首次信访规定》等11项制度,加强对信访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制度规范。全市检察机关院领导定期接访群众、阅批重要信访件、包案化解信访积案、带头办理重大、疑难、复杂群众信访案件,已成为常态化工作机制。
银川市检察机关创新推行“一书一函一提示”:“一书”是案件受理后向当事人发送《通知书》,告知本案由院领导包案办理;“一函”是以提示函形式告知包案领导办理期限、包案职责、调卷审查、风险评估、化解稳控等工作要求,提醒院领导综合运用公开听证、司法救助、检调对接等各类办案机制措施,推动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一提示”是向承办检察官发出“温馨提示函”,载明案件名称、包案领导、注意事项等工作要求,提示检察官及时主动服务保障包案领导完成各项包案工作,压实包案院领导的主体责任,做实首办环节矛盾化解工作,该做法两次获最高检通报表扬。
2022年银川市检察院推行院领导包案办理首次信访案件以来,院领导包案办理立案监督、刑事申诉、国家赔偿案件150件,已办结122件,仅有4件矛盾上行,上行率为3%。近三年来,全市检察长主持听证220件,听证后息诉罢访178件,息诉率81%。
公开听证 让公平正义可见可感
让申诉人相信正义的天平没有倾斜,最好的办法就是公开。
银川市检察机关积极推行公开听证释法说理,一方面通过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人民监督员、律师等社会第三方参与检察办案,体现阳光司法、透明司法;另一方面给信访人充分表达诉求的机会,通过公开讲事实、讲证据、讲法律,讲情讲理,既解法结又解心结,切实让人民群众从公开透明的办案过程中感受公平正义。
今年50岁的杨某某,因为楼道空间使用问题多次和邻居丁某某产生纠纷,后在发生争执过程中,杨某某将丁某某拽倒在地,丁某某因此受伤,经公安物证鉴定所鉴定为轻伤二级。
“这起案件移送到我们检察院审查逮捕后,杨某某多次过来咨询。”6月12日,兴庆区检察院第五检察部主任刘超说,杨某某在诉说过程中特别委屈,他说他没有打人,是在他们发生争执拉扯中拽倒的,并不是他殴打的。杨某某觉得这事就是一起常见的民间矛盾,不是刑事犯罪。在来检察院之前,杨某某已经多次到公安机关,希望民警可以帮他约被害人来调解,他愿意真诚赔礼道歉,给被害人赔偿损失,无奈被害人坚决不同意调解和解、出具谅解书。于是,这件事在杨某某心里打上了“结”,开始在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不断信访。
刘超联系案件承办检察官,邀请律师、社区工作者等人作为听证员,在该院“石榴籽”检察接访室召开简易听证会,一同为杨某某释法说理。最终,杨某某的“心结”解开了,当场表示息诉罢访,希望积极赔偿对方,取得宽大处理。
近年来,银川市检察机关积极推行公开听证释法说理,一方面通过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人民监督员、律师等社会第三方参与检察办案,体现阳光司法、透明司法;另一方面给信访人充分表达诉求的机会,通过公开讲事实、讲证据、讲法律,讲情讲理,既解法结又解心结,切实让人民群众从公开透明的办案过程中感受公平正义,以公开促公正赢公信。
司法救助 暖心检察解民忧
国家司法救助一头牵着百姓疾苦,一头系着司法关爱。近年来,银川市检察机关围绕“司法为民”的宗旨,不断拓宽司法救助渠道,通过司法救助,实实在在解决困难群众的燃眉之急,彰显司法温情,真正做到案结事了人和。
“感谢国家政策,感谢检察机关,是这笔司法救助金帮助我们一家渡过了难关,让孩子的学习生活有了着落。”今年4月,税某某的祖母一再向金凤区检察院检察官致谢。
2021年2月7日税某某酒后驾驶机动车发生单方交通事故,导致税某某与妻子双双身亡,年仅8岁的税小某从此成为孤儿。父母车祸去世后,税小某和同父异母的姐姐由祖父母抚养。祖父母均年过六旬,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需要照顾家中85岁老人及两个孩子,全家5口人靠祖父母每月共计4100元的退休金及税小某1000元的孤儿津贴生活。加之税小某进行眼部手术,后期需要恢复治疗,姐姐患有重度抑郁症,长期需要药物治疗,一家人的生活陷入困境。
金凤区检察院发现税小某家的情况后迅速展开调查,经核实税小某符合救助条件,立即启动相关程序,给予税小某2.6万余元救助金。并联合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对税小某及其姐姐进行了心理疏导。
对于被害人及其家属来说,国家司法救助是“雪中送炭”,传递着司法温度和力量。近年来,银川市检察机关依法能动履职,更新理念,从坐等群众上门向积极主动救助转变,健全完善内部衔接配合机制,充分发挥检察机关上下一体化的制度优势,对上下两级院的司法救助案件统筹考虑,构建上下联合救助路径。不断强化外部协作机制,主动对接乡村振兴、妇联、残联、退役军人事务等部门,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救助工作,向外拓面借力。深化“司法救助+”模式,对因案致贫致困的当事人,通过协调开展心理救助、就业帮扶等多元措施提高当事人自我“造血”能力,实现救助效果最优化。2022年以来,银川市检察机关共救助因案致贫致困群众180件208人,发放救助金261.28万元。